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5届高三10月教学质量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11-06 来源:华涂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九六三年五月)

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材料二:

改造我们的学习(节选)

(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九日)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思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进阶级一旦掌握了正确思想,就会将其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

B.一个认识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就能证明其正确性。

C.抗日战争以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促使中国开启了对自身历史的研究。

D.单纯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不加实践,不能够做到融会贯通,是非常有害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种认识,需在实践中经历三次飞跃才能被确定正确,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正确认识的获得和学习的改造,都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这样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C.许多党员对近百年、古代的中国史模糊不清,与研究历史方面缺乏认真研究的风气相关。

D.材料二中所说“很好的现象”就是指人们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并将之与实践相结合的行为。

3.下列成语与材料二中所述的“缺点”,对应不够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浮光掠影 B.拔苗助长 C.数典忘祖 D.囫囵吞枣

4.材料一属于经典理论文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语言特色。(4分)

5.读书札记是把读书过程中的收获、感想、评价等随手记录下来的一种笔记形式。现要求就“《改造我们的学习》对语文高考备考的启示”写一则读书札记。请列出札记提纲。(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党费(节选)

王愿坚

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并且利用个别动摇分子破坏我们,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

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什么都买!咱不要,咱不要!”

妞儿不如大人禁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大概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又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看了这情景,我直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你这就不对了,要卖嘛,自己的孩子吃根菜也算不了啥,别屈了孩子!”

她看我来了,又提到孩子吃菜的事,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哪里有咸菜卖啊!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困难。这刚刚凑齐,等着你来哪!”

我想起来了,第一次接头时碰到她们在摘青菜,就是这咸菜啊!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地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我看看孩子,孩子不哭了,可是还围着个空坛子转。我随手抓起一把豆角递到孩子手里,说:“千难万难也不差这一点点,我宁愿十天不吃啥也不能让孩子受苦!……”

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轻轻地敲着门,急乎乎地说:“阿嫂,快,快开门!白鬼来搜人了。”

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

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走?快想法隐蔽起来!”

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为了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

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这时,街上乱成了一团,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上了阁楼,从楼板缝里往下看,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既然敌人已经发觉了,看样子是逃不脱这一关了,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八角坳的党组织还在,反‘夺田’已经布置好了,我们能搞起来!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就是刚才来的那个女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

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或者带到外地去养着,将来咱们的红军打回来,把她交给卢进勇同志。”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

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四五个白鬼闯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山上来的人在哪?”

她摇摇头:“不知道!”

那家伙儿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

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

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

我原来想事情可以平安过去的,现在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得去!凭我这身板,赤手空拳也千个够本!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这句话使我想到刚才发生情况时她说的话,我用力抑制住了冲动。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

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

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详细地研究了八角坳的情况以后,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

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

他写不下去了。他停住了笔。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他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然后掏出手巾,蘸着草叶上的露水,轻轻地,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

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开篇写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进行破坏,村里的党组织受到损失,交代了“我”来八角坳的原因。

B.黄新家屋里地上破坛子里有各种各样的腌菜,这些咸菜是几个党员省吃俭用凑出来的,体现了党员爱党奉献之情。

C.黄新哄孩子不要拿咸菜,说等卖掉之后给她买烧饼,这痛苦的谎言蕴含着对孩子的心疼,更表现了她对党的赤诚之心。

D.黄新喊“程同志,往西跑啊”,《荷花淀》中水生嫂等人遇敌时把船往荷花淀里摇,都是想把敌人引开,表现了她们的机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咸菜”为线索,从黄新整理咸菜,不让孩子吃咸菜,到托付缴“党费”,再到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情节结构脉络非常清晰。

B.第3段中连用两个“瞅了瞅”,前一处体现出黄新作为母亲的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后一处表现出黄新作为党员的内心纠结与抉择的困难。

C.“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中的省略号起到了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说明黄新爱党之心和献身精神难以用具体数字来表现。

D.“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一语双关,既指让孩子听话,表现对她的关爱与牵挂;也是对同志的殷切叮嘱,要听党的话,不要暴露。

8.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具有典型性。请结合文本概括小说中“妞儿”这个形象的典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9.“把故事讲好”是小说创作者共同的追求,讲故事的方法多种多样。本小说在讲述故事时使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壁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壁,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壁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于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壁于赵。

.......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壁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材料二:

赵得和氏璧,秦王闻而欲之,请易之以土田。相如奉璧衔命而往,秦王欲强取之,相如抗节不挠,视死如归,卒欺秦王而归壁于赵,以是为相如之功,何足称哉!夫和氏之璧,怀握之玩,得之不足以为重,失之不足以为轻,而相如以死争之,以诈取之。有如秦王赫然增怒,肆其强暴,逞其毒螯,殖醢相如,移兵攻赵。是为赵王爱数寸之玉,丧国士之贤,贪无用之器,贻宗庙之忧。人臣爱君,果如是哉?相如傥能相赵王,示微弱以骄秦,忍小耻以怒赵,崇德修政以须秦之可亡,从而仆之,济黔首于涂炭,救赤子于虎狼,其功烈岂不炜烨光远哉!而于樽组之间坛站之上争言暴气取当而止英伟之士不亦可羞哉?

(节选自司马光《廉蔺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部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而于樽A俎之间B之上D争言E暴气F取当G而止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于是,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意思相同。

B.布衣,古代平民穿麻布,故“布衣”指百姓,与材料二的“黔首”所指相同。

C.急,使……急,逼迫,与《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的“急”用法不同。

D.爱,吝惜,与《过秦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的“爱”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相如,把璧传给妃嫔及左右侍从看,这些都体现了秦王的傲慢、无礼。

B.蔺相如在秦廷取回和氏璧,面对秦国逼迫,要将壁击破,都表现了蔺相如抗节不挠的品质。

C.秦王答应斋戒五日并款待相如,能表现出他以城换壁的诚意;司马光的评价与此观点相似。

D.司马迁善于通过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廷斥秦王的情节就足以表现相如的勇敢无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2)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14.司马迁和司马光对蔺相如的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恨别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杜甫的故乡在洛阳,此诗为杜甫于上元元年(760)流寓成都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妙用数量词抒发深重的家国之悲。“四千里”,从空间着笔,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从时间着笔,伤战乱之久。

B.领联描述自己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既点明季节,又以草木喻人,将自己飘泊憔悴之状具体化、形象化。

C.本诗题为“恨别”,作者在整首诗中紧扣题目,层层渲染,感情一以贯之,抒发了诗人对朝廷不思恢复的愤懑之情。

D.本诗注重语言的呼应勾连,比如颌联中的“老”字,上承首联“五六年”,下应尾联的“近”和“急”,使全诗浑然一体。

16.杜甫善于用细节来表情达意。请结合颈联进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近期,同学的成绩无法突破,你想用《劝学》中“,”两句,鼓励他坚持不懈。

(2)自古以来上元节就有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就描写了元夕之夜灯火辉煌的热闹场面。

(3)古代诗人对“烟”字情有独钟,比如常用“烟”字表现柳树的生机或朦胧之美,如“”或用“烟”字形容水雾弥漫,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18~19小题。

再看一看本能吧。某些本能( ),可是根据连续、微小、有利变异的自然选择学说,它并不比身体构造更难解释。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自然在赋子同一纲中不同动物的许多本能时是采取的方式进行的。我曾试图用级进原理来解释蜜蜂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能力。习性无疑常对本能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 的,就像在中性昆虫中所看到的那样,它们并无后代来遗传其长期连续的习性效果。根据同属内的所有物种都是从一个共同祖先而来,并且继承了很多共同的性状这一观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边缘物种虽处于极不相同的生活条件下,( )。例如:为什么南美洲热带和温带的热类,与英国的那些物种一样,要在其所筑的巢内糊上一层泥土?根据本能是通过自然选择而缓慢获得的这种观点,当我们发现某些动物的本能并不完美和易于发生错误,甚而许多本能还会使其他动物受害时,就无须 。

18.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怡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3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20~22小题。

这沟沿上的草,毫无顾忌地生长,冰草葱绿而稠密的细长叶子覆盖了水沟,染绿了流水。还不够,又摇摇摆摆地蹿出了纤纤花穗!甘草笨拙的叶子也是那么茂盛。走在这层层草上,还要用手时时挡开那绿得笑哈哈的白杨枝条。占着这流水的便宜,草们茁壮成长着。狗牙花是春天开得最早的花,冰草刚露芽你们就开始婉转地眨媚眼,现在这冰草都尺把高了,你们还一个劲儿地开。哎呀,沙旋覆花已急不可待了,一洼洼,一坡坡,全打苞儿了。赶明儿,又是怎样地映黄这野滩荒地!那时候,又让我怎么描写①你?

②你看!这一垭子花!油菜开花了,大豆开花了,还有这白的蓝的胡麻花!一子全是花!让我从哪儿走?这一片全是圆圆的喇叭花,白的,粉的,像从天上落下了一片小星星!这花瓣是那么娇嫩,这花蕊里肯定还有几只小小的黑昆虫在吃花蜜!你说,我忍心从这里走过去吗?我今日踏碎一些野花,明日又会开出很多,可我实在无法把它们只当做是一些野花。

20.文中多处使用了问号和叹号,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赶明儿,又是怎样地映黄这野滩荒地!”句中的叹号强化了对沙旋覆花盛开的期待之。

B.“你看!这一垭子花!”两个叹号连用,强烈地表达出看到眼前各种花儿争奇斗艳的喜悦。

C.“那时候,又让我怎样描写你?”句中的问号凸显了作者对将会出现的美好景色难以描述的无奈。

D.“一垭子全是花!让我从哪儿走?”句中的问号更好表达出作者对这些盛开的花儿的怜爱之情。

21.文中两个加点的“你”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22.请参照划线句的句式和修辞特点,仿写一句话。要求:语意完整,表达流畅。(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要勇于和自己较劲”,有人说“要学会跟自己和解”。

班级打算以“该跟自己和解还是该跟自己较劲”为辩题举行辩论会,作为其中一方的辩手,请你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辩论稿来陈述己方观点。

要求:选定其中一个观点进行阐述;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D(A 偷换概念,不是“物质力量”而是“精神力量”;B 说法绝对,“就能证明其正确性”错误,“一个认识”可能是错的;C 理解不当,原文叙述的是“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中国历史”。)

2.A(“三次”飞跃只是阐述过程,而非确指;前后也构不成必然的因果关系,无法证明是“唯一标准”。)

3.B(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文中所述不存在这种情况。A 浮光掠影强调只是注重表象;C 数典忘祖强调忘记祖先;D 囫囵吞枣强调不经过消化,笼统接受。)

4.①语言具有准确性/严密性:语言表达准确,例如“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世界的反应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办法等等,……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运用关联词“只有……才”准确表达逻辑关系,“此外再无别的”排除了其他方法。

②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没有过多复杂的修饰和生僻词汇。例如“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直接明确地指出正确思想的来源,易于理解。在阐述认识过程等内容时,也使用平实的语言,让读者能够轻松把握关键信息。

(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①研究语文新高考改革,了解新高考反套路、反刷题(考查能力与素养等)的导向,让复习与时俱进。

②研究近几年语文高考试题,分析高考命题的底层逻辑、命题规律,让复习更高效。

③学习前辈和其他同学的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复习策略。(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6.D(“都是想把敌人引开”理解错误,水生嫂等人是想摆脱敌人。)

7.B(后一处表现出黄新“内心纠结与抉择的困难”错误,由后文“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说明此时黄新的党性战胜了母爱,心中已有明确的决定。)

8.①身份的典型性:革命者的后代。

②经历的典型性:革命时期与家人一起经历艰难。

③意义的典型性:未来希望的承载者。

(一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可得4分。答对“妞儿”的具体形象特征只给2分。)

9①选用恰当的叙述视角:用第一人称讲述,真实可信,增强了感染力。

②设计典型的情节:在矛盾冲突中推进故事,情节起伏变化。

③采用多样的叙事方法:运用大量对话,抓住细节讲故事,增强了生动性和节奏感。

④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多用短句,渲染了紧张氛围,增强现实感。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如有其他回答,内容合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BDF

11.A【解析】A《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是“依靠、凭借”之意;C《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的“急”是形容词,并非使动用法;D《过秦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的“爱”是“喜欢、喜爱”之意。

12.C【解析】“表现出秦王以诚换璧的诚意”错,被逼之下谈不上诚意。“这与司马光的观点是一致的”错,材料二司马光并未评价秦王的诚意。

13(1)于是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和氏璧,从小路逃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乃”“衣褐”“怀”“亡”各1分。)

(2)当蔺相如举起和氏璧斜视庭柱并呵斥秦王侍从时,这种形势下不过是被杀,然而士人有的因为胆怯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这样做/发作)。

(“引”“诛”“亡”“发”各1分。)

14.不相同。(1分)

①司马迁赞美蔺相如,认为他智勇双全。(1分)

②司马光认为蔺相如不值得称道,他的做法可能危害国家,不是真正的爱君。(1分)

(意思对即可。共3分。)

15.C【解析】本诗主旨不是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尾联抒发的是对朝廷早日平叛的殷切期望。

16①《恨别》颈联,月夜之下,作者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之时,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②通过这种坐卧不宁、夜立昼眠、颠倒错乱的活动细节,给读者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感知。超然客公众号

③表现了漂泊思乡、念亲忧国的情怀,突出了“恨别”之意。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7(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示例:①烟柳画桥/绝胜烟柳满皇都/绿杨烟外晓寒轻/杨柳堆烟

②烟涛微茫信难求/但寒烟衰草凝绿/烟波江上使人愁/

多少楼台烟雨中/日照香炉生紫烟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循序渐进不可或缺大惊小怪(每写对一个得1分,共3分)

19.①虽然神奇(虽然难以解释或难以理解)②但具有几乎相同的本能(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0.C (该问句强调的是作者对沙旋覆花的赞美和对它开遍荒滩野地时的美好景象的期待,而非无奈感。)

21.文中两个加点的“你”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①第一个“你”是确指,指沙旋覆花。(1分)这个称呼将沙旋覆花拟人化,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与赞美之情。(2分)

②第二个“你”是泛指,指所有读者。(1分)使用第二人称与读者直接对话,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2分)

(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22参考示例:

①这一地全是嫩嫩的荠菜花,全开的,半开的,像从天上飘落的一个个小雪花。

②这一地全是朵朵的蒲公英,黄的,白的,像从空中飘过来的一个个小雨伞。(定语后置2分,明喻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四、写作

23.阅卷提醒:参照高考作文评分细则打分。要求围绕辩题展开议论,要求明确己方观点,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破立结合;本次对辩论稿的格式不做严格要求。

各学校注意做好文体与格式方面的教学。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着给妃嫔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打算不将和氏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和氏璧后,又将和氏璧传给嫔妃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和氏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和氏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以璧击柱,并召来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量,终究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于是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和氏璧,从小路逃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司马迁(我)认为:知道自己必死的人会更加勇敢,不是说死是一件难事,而是说面对生死抉择是很难的事。当蔺相如举起和氏璧斜视庭柱并呵斥秦王侍从时,这种形势下不过是被杀,然而士人有的因为胆怯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这样做/发作)。相如振奋起他的全部勇气,威力伸张压倒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材料二:

赵国得到和氏璧,秦王听说后想要它,请求用土地来交换。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奉命前往,秦王想要强行夺取和氏璧,蔺相如坚守气节毫不屈服,视死如归,最终欺骗秦王并把和氏璧送回赵国,把这作为蔺相如的功劳,哪里值得称道呢!那和氏璧,不过是拿在手中把玩的东西,得到它不值得视为重要之事,失去它也不值得视为轻微之事,然而蔺相如却以死相争,用欺诈的手段取回它。假如秦王突然大怒,放纵他的强暴,施展他的狠毒,把蔺相如剁成肉酱,调兵攻打赵国。这是因为赵王吝惜几寸大小的和氏璧,失去了国家的贤能之士,贪恋没有用处的器物,给宗庙带来了忧患。臣子爱护君主,果真像这样吗?蔺相如倘若能辅佐赵王,显示弱小来使秦国骄纵,忍受小的耻辱来使赵国强盛(增强赵国国力),崇尚道德、修整政事来等待秦国可以被灭亡的时候,从而使它覆灭,把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把百姓从虎狼一般的秦国拯救出来,他的功绩难道不光辉灿烂、流传久远吗!而在宴席之间、谈判的场所,只是争强斗气,得理就应停止。杰出的人士(指蔺相如)不也有值得羞耻之处吗?

显示全文